目录
教学改革
课堂教学中“不忘初心”式的科研思维培养沈继忠;1-5
研究型大学本硕博贯穿式培养探索与实践张洪艳;杨光义;6-10
本硕贯通的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研究顾理;徐栋哲;刘勇;陆伟;盛庄;11-17
电工电子创新教育平台建设探索与实践荣海林;赵云龙;胡蔓;朱文兴;张法业;18-20
基于科研平台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刘福才;李倩;刘林;魏立新;张秀玲;21-25
基于FHN神经元电路的研究性教学探索陈墨;武花干;徐权;26-29
专业改革
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张雪芬;苏利敏;陈晓丹;30-33
课程改革
“生物医学电子学”在线课程的设计李刚;林凌;34-38
工程认证背景下的“模拟电子技术”教学改革夏益民;蔡述庭;杨健;谢云;陈梅云;39-43
“电磁场与电磁波”课程混合教学模式研究蔡轶珩;陈华敏;稂时楠;解意洋;赛景波;44-46
对标金课标准的“电子线路”课程改革郭志涛;袁金丽;田汉民;武一;47-49
“信号与系统”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分析王丽;王威;刘勃妮;张杨梅;50-53
基于OBE的电磁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王鹏;范懿;马愈昭;牛勇钢;曹芸茜;54-58
“最优化与最优控制”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范文茹;林家泉;59-62
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下“电磁场与电磁波”课程的改革刘雯景;王骥;徐国保;63-66
课程思政
“信号与系统”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的探索与实践李艳凤;陈后金;彭亚辉;陶丹;李居朋;67-70
理工科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于红旗;王玺;黄春琳;龚广伟;葛林楠;71-74
“数字电子技术”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高巧玲;余娟;75-77
教学方法
平均互信息量的案例式教学方法研究孙兵;李建楠;李景文;陈杰;78-81
慕课背景下的“电工技术”教学方法实践何志苠;范小兰;苏圣超;82-84
电子信息
E类变换器高频无线电能传输平台设计周晶;车宇超;高健;85-89
基于二端口级联的回转器设计与实现张枫奇;张荠文;易子琛;吴琦琛;田社平;90-92
基于等效变换的回转器设计与实现方胜伟;张洛瑜;杨淼;林康;田社平;93-95
基于二端口串联的回转器设计与实现黄子云;杨子骁;卓恒春;唐佩楷;刘杰学;田社平;96-99
逻辑函数无关项概念辨析喻俊淇;张华卫;王全宇;党建武;蒋占军;100-103
实践教学
基于OBE的“电力电子课程设计”教学研究徐青菁;孙佳;戴金水;金新宇;104-108
面向OBE“课后再实践”教学思路探索杨喜军;李咏秋;吴双;109-113
支持仿真的工程实践类课程线上教学探索左冬红;114-118
新工科背景下个性化综合实践环节探究丁然;王平;陈桂友;119-122
科创融合的“电子技术课程综合实验”案例张刚;王淑娟;吕超;徐乐;张岩;123-127
“电力传动与自动控制系统”实验教学改革张磊;富立;128-132
基于毫米波雷达的“数字信号处理”综合实验刘涛;许可;宋晓骥;李德鑫;万建伟;133-136
“教学相长”在数字电路实验设计的实践李峭;何锋;张玉玺;熊华钢;137-142
一种半虚拟的电气本科实验教学研究王智东;杨玲;邓丰强;周怀欣;廖中熙;143-145
可重构型电力电子实验平台研制与应用刘涛;蔡燕;李龙女;朱高嘉;熊嘉伟;146-149
面向系统设计的“光纤通信”仿真教学探索杨彦甫;150-153
雷达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指导模式探索许河秀;王彦朝;彭清;张晶;154-158
Python在电路实验数据处理中的应用赵文来;杨俊秀;陈秋妹;159-161
基于Packet Tracer的工业计算机网络模拟实验设计隋涛;管良;陈浩然;梁宁;刘秀芝;162-165
100MW级同步发电机仿真教学实践宁银行;166-170
电缆波过程教学实验设计任晓明;李盛举;171-176
基于组态虚拟仿真技术的水箱液位实验胡开明;刘薇;陈坚;177-180
贯彻工程教育认证的气象行业测温实验教学设计徐伟;庄建军;常建华;181-186
自动化专业开设综合实验课的探索与实践柏艳红;李虹;赵志诚;王健安;187-190
名师风采
2
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简介
191